(轉) 由焦慮引發的 赴美購房熱
|
中國人已經掀起一股到美國買房置業的巨流,雖然這些買家未必都像這位女富豪般闊綽。美國國家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的數據顯示,截至2013年3月,在剛 剛過去的一年裡,中國買家在美國現房交易市場投入了近90億美元,連續兩年成為外國購房者中的第二主力,僅次於加拿大。而且中國人購買的房屋均價高達 42.5萬美元,遠超其他外國人。
如今,關於中國買家新達成的房地產交易新聞充斥着美國媒體,就連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13年《投資藍皮書》都說,要買房,與其在中國,不如去美國。為順應潮流,一些銀行專門開通了跨國房貸業務,只要你在這些銀行的中國分行有存款,在美國買房時就可以到其美國分行貸款。
中國買家近年來在美國的表現類似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人。彼時,美國資產縮水,日本人幾乎買下了半個洛杉磯城。在夏威夷,96%以上的外國投資也來自日本。眾所周知,他們還買下了美國人的臉面——洛克菲勒中心。
日本人當年一度喊出過「買下美國」的口號,其直接誘因是日元升值帶來的日本社會財富急劇膨脹。富貴而不到美國買房,直如衣錦夜行。這一次,當故事的主角變成中國人,原因卻要複雜得多,這不僅僅是個買房的事兒。
為了孩子的教育和綠卡,買房是移民的條件
——「是我女兒住,她以後會上紐約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。」
數月前發生的一筆房產交易至今仍在美國廣為流傳。
一位中國女富豪花費650萬美元在紐約第五大道買下了一套豪華公寓,房產經紀人問她:「女士,我能問一下是你自己住嗎?」富豪答:「不,是我女兒住,她以後會上紐約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。」
「你的女兒多大?」
「兩歲。」
房產經紀人目瞪口呆。
………………
「拿北京戶口對我們來說比上火星還難,拿美國綠卡反倒容易很多。」說這話的時候,尹東輝正在西雅圖邊度假邊考察自己想要投資的教育行業。
十幾年前,尹先生就在河北衡水老家開了家私立學校,學生能在他那裡從幼兒園上到高中。2005年,他來到北京開辦雙語培訓學校,並希望落戶北京,至 少也得讓兒子成為北京人。於是,他早早地在北京買了房。房子不大,他還想換個大的,但他沒想到的是,後來出了限購政策,他的願望落空了。他在北京一直找不 到家的感覺。這不是最要緊的,要緊的是他正在北京讀小學的兒子以後只能回原籍參加高考,上好大學難度由此陡增。在他看來,現行的戶籍制度是人為地把人分為 三六九等,他兒子要成為北京人比成為美國人還難。既然如此,何不把兒子送到美國去呢?兒子今年10歲,他想,兒子再在國內讀一年國際學校,他就把他送到美 國去。當然,他得先給兒子在美國買套房。
從2009年起,尹先生每年都要到美國考察。去年年底,美國房價開始觸底回升,買房的人驟然增加。在舊金山,買一套房要同二三十人一起競爭,其中少 不了中國人,有些人爭了一年還沒能買到。即便在華人較少的西雅圖,競購者也能有三五個。美國不少城市所謂高尚社區已鮮有房源了,七成中國人都拿着大筆現金 全款出手,讓當地人都甭想得手。
這使尹東輝感到有必要趕緊出手。他找了家房產經紀公司諮詢,諮詢內容包括房型、房價、學區等基本情況。今年春節后,他趕到美國,買了一套大西雅圖地區最貴區域的住宅。房子毗鄰微軟總部,套內面積270平米,佔地1500平米,他支付了113萬美元。
經過在美國幾年的了解,尹先生深感在美國買房其實就是買鄰居。美國住宅業主每年皆要繳納房產稅,各州稅率不盡相同,根據政府給房屋的估價計算。但這 筆稅費會被投入到附近的公立中小學和市政建設上,因此也就形成了房價越貴,學校和周邊環境就越好,從而更能吸引富人居住的循環狀態。買下這套房子后,尹東輝終於不再為兒子如何才能上一個好學校焦慮了。如今的他,喜歡時不時到附近的教堂去轉轉,或者踱到湖邊去做個釣翁。
為孩子在美國買了房還不夠,接下來需要解決陪讀問題。持商務及旅遊簽證入境美國,每年只能居留一半時間,如果夫妻倆輪流照顧孩子,則一家人不能團聚。因此,尹先生覺得,晚移民不如早移民。而最好的移民理由是投資,這是他考察美國幼教行業的根本原因。
為了規避國內經濟下挫和政策不穩定的風險
——「整個經濟形勢不好,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太大,民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。我看着不少朋友的公司從小做到大,又從大做到沒有的,感覺自己守着的是一筆浮財。」
華先生今年46歲,北京人,在天津經營一家石油機械公司已經十多年了。他從2002年開始就在北京投資住宅和商鋪,收益也頗豐。但近幾年來,他明顯 感到自己的生意在走下坡路。「整個經濟形勢不好,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太大,民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。我看着不少朋友的公司從小做到大,又從大做到沒有的,感 覺自己守着的是一筆浮財。」華鍵說,他「對國內政治和經濟形勢都看不懂」,焦慮感由此與日俱增。
2010年10月,他聽說美國房價不再跌了,周圍很多朋友準備到美國買房,他也動了投資美國房產的念頭。他的想法很簡單,不過是「雞蛋不能放在一個 籃子里」。聯繫了幾家中介后,他認準了一家提供赴美購房服務的網站。這家網站不僅能夠提供從選房到交易結束的全程服務,還可以代管購房人在美國的物業。
美國的房子是永久產權,所有信息都透明可查,不需要跑諸多部門簽字,租金也基本可以預期,即便收益率和升值空間有限,華先生也覺得心裡踏實。他接受 了購房網站的建議,買了一棟位於芝加哥的小樓。房子建築面積800多平米,佔地5000平米,才花了他87萬美元。今年初,從簽約、付定金到房屋驗收,他 只用了一個月時間。超出他預期的是,原房主還答應以5%的利息貸款給他37萬美元。
另外華先生接受了網站推薦的NNN商業地產模式,這種租約規定,房產稅、房屋保險、維修打理等一切費用由租客承擔,租客通常是麥當勞、政府部門、幼 兒園、銀行等組織而非個人。雖然投資回報率不高,但業主只需坐收租金,不必親自打理租賃業務細節,特別適合華先生這樣的不常在美國的投資人。
華先生把買這棟小樓當作做試驗,觀察一年後,如果沒有新情況出現,他準備繼續追加在美國的房產投資。
他們利用這個商機創富崛起
相比於國內赴美投資者,利用這個機會提供優質服務的人們則更加值得研究。
林先生就是這家幫助華先生赴美購房服務的網站的創始人,去年5月才成立。2009年,林先生跟朋友移民加拿大溫哥華。在國內做軟件公司管理工作的他 到國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,遂讀起了MBA。讀書期間,他開始留意北美的房產,發現西雅圖與溫哥華氣候、環境相當,房價卻低了三分之二。從2010年9 月起的一年多時間裡,他幾乎每周驅車到西雅圖看房。自己買了幾套房后,他發現了商機:美國的房產市場與中國差別很大,政策和法律層面更是懸殊,對於不了解 美國情況的中國人來說,選好一套房子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。如果人不在美國,則幾乎不可能完成。他發覺自己可以在其中充當掮客。2012年初,林先生與西雅圖的一位房產經紀人一起創立這家網站,設計了一套適合海外投資者的購房流程,並通過與美國房產經紀人對半分成獲利。
最開始,他們只做住宅交易,後來發現不準備前往美國但也想投資美國商業地產的客戶越來越多,林先生就決定將業務重點轉向商業地產中介服務。進入2013年,北美購房網每個月都能實現1000萬美元以上的成交額,其中大頭是商業地產。
然而,無論這個行業如何興旺,移民的人們能從中獲得什麼,未來又會如何?我們仍然要問在中國現代化史上,曾發生多次移民潮。「樹挪死,人挪活。」泛 覽史籍可知,以前的多次移民潮都爆發在中國貧窮的時候。到如今,中國富了,但移民潮並未停止,移民的主體變成了富人,這是讓人很費思量的一件事。我們為什 麼要遠離父母之邦?我們何時才能不再焦慮?
原文出處: http://www.iheima.com/archives/47988.html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